前言
在古代的战争中,一个看似简单却深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战争的策划者:为何打仗总是要提前准备足够的粮草?毕竟,不打仗也需要吃饭,但一旦开战,却似乎需要消耗更多的粮草。这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揭示了古代战争背后的策略与考量。
这是一个历史的智慧之谜:古代战争不仅仅是简单的武力对决,更是一场全方位的资源博弈。为何战争时的粮草储备如此关键?在战时,为何需要比平时更多的食物?这个问题牵涉到战争经济、战略策划和军队生存的复杂性。
让我们一同穿越时空,深入研究这个关于古代战争的谜团,揭示战争时为何总是提粮草的背后智慧。这是一个关于战略计谋、军事物流和生存智慧的引人入胜的历史之旅,引发我们对古代军事智慧的深刻思考。
一、早期部落争斗,暂不足虑
在文明尚未兴起的远古时代,这个世界还是一片混沌。人类分散生活于各个部落之中,一半游牧、一半定居,靠打猎渔捞和一点简单的农耕度日。
展开剩余90%虽然经常发生部落之间的械斗,但那都是小打小闹的蛮夷之争。规模不大,时间不长,中间隔着长达好几年的和平期。部落之间的战士们上战场,背上就能全副武装,带上打猎剩余的干粮,就能应付一次短期的冲突了。所以,在这个时期,粮草问题并不突出。
二、国家建立后,规模渐大
1.军事化进程推动粮草需求增长
(1)军队规模扩大
当人类进入国家社会后,统治者们逐渐意识到军事力量的重要性。这就推动了军队规模逐步扩大,不再只是部落中的游勇,而是专门成建制的军队。
军队数量越大,人口越多,相应的,粮草需求量就越高。很多时候,士兵们靠自带干粮已经根本不够,开始需要后勤补给。
(2)武器装备升级
与此同时,作战方式和武器设备也在不断升级。士卒们除了要携带干粮,还要负重多种武器。行军作战的能力因此大大降低。
当年"持戈上阵,卷帷大戟"的英雄气概虽然可歌可泣,但同时也意味着,他们只能在有限范围内打那种"往返家园"的短兵相接战。一旦遇到远征,就无法靠己力了。
2.军制变革影响粮草供给
国家统一大一点儿后,粮草问题更加突出。这和军制改革有很大关系。
(1)屯田与募兵制的区别
在混战时期,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是"屯田"制度。这意味着士兵们除了当兵之外,还可以在军营周边自己耕种,自给自足。这种军制虽然为国家节省了粮草供应成本,但如果地盘一旦扩大,就会成为大患。
当时的北方农耕文明发达,粮食产量充足。所以北方诸侯国普遍实行募兵制,中央统一供给粮草。而南方则大多采用府兵屯田制。
(2)分兵把守形成矛盾
到了统一王朝时期,为了防止军阀割据,朝廷便禁止了屯田。
于是,全国上下所有的正规军都成了募兵,不再有自给自足的能力。另一方面,由于地域辽阔,朝廷不得不在边疆设防,分出不少军队长期驻防。
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:中央政府如此重兵把守边疆,不仅前线的粮草供给压力陡增,就是后勤也捉襟见肘。
(3)朝野裂痕大变革几乎夭折
面对这种矛盾局面,朝野两途:
保守派主张维持现状,朝廷拼命输送粮草,省亲兵一害;改革派则立志大刀阔斧,彻底改革军制,减轻供给压力。
倘若时势造化,出现一位能臣贤相,兴许还有扭转乾坤的希望。可惜,许多厉害的改革派领袖,都夭折在朝野斗争的大浪淘沙之中。
结果,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,这个矛盾始终未能彻底解决,粮草问题仍像卓尔不群的怪石,横陈在王朝征途之上,挡住了统一大业的前进步伐。
三.遥远的战场断了粮草线
即便是在军制无法彻底改革的条件下,古人们也尝试过一切办法,想要缓解粮草之困。然而,可惜的是,遥远的战场地理环境对古人们而言太过艰险,粮草的供给和输送,根本无法得到保证。
1.远征通路狭长难维系
(1)驰骋疆场驼粮半载
只要是远征作战,光是粮草的运输就是一个巨大障碍。以明朝后期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为例,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宣府师所、大同等前线,绵延千里的道路可以看作一种"死亡绳索",沿线耗粮可达三份才能补给一份。
换言之,后方就要基于正常前线粮草需求提供四倍的储备,才能供应十万雄师。这无异是人力物力的过度消耗。
(2)水陆并重艰辛异常
再看看古代军队的行军方式:陆路靠步行骑马,行进缓慢;水路虽快捷却时有阻隔,两者需要时而配合。哪怕是经过精心计划和部署,每一次粮草输送,都是一次艰苦的远征。
在路途遥远又居无定所的情况下,后勤供给会随时受到干扰和阻断。这意味着一旦运输出了差池,前线就会陷入绝境。
2.边陲荒芜军心陷沼
远离中心地带、深入边疆,不仅物资补给困难,军士心理状况也是一大负担。古代名将出身大多士族,他们衣食无虞、生活优渥,一旦从温室般的生存环境转战边陲,就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凄风苦雨。
(1)地利确有去无回
当年诸葛亮在北伐时,就因为军心涣散而功亏一篑。越走越深,蛮夷地带的荒芜和骄阔让他的后主们丧失进取心。这种阴暗绝望的心情,无疑会影响军队的战斗力。
(2)孤军深入无半点生趣
更何况,接连遭受军粮断绝的困扰,前线士卒更是吃尽了苦头。有时连续数月只能啃冻草充饥,最后营地里甚至出现活吞生肉的惨剧。那艰辛日子可以想象。
特别是在如此节骨眼上,统帅和士卒的心境只会愈发低落,看到前方被阻断的粮草线,内心又岂能不怅然?
四.自身软肋粮仓频陷贼手
面对粮草保障的巨大压力,历代王朝都致力于建立完善的后勤体系,并在要地储备粮仓。然而,由于管理疏漏和内忧外患的双重困扰,这种努力却常常付诸东流。
1.粮草统管权易落他人之手
(1)久困亡国分裂从中起
历史上有不少统一大业陷入困境,就是因为粮草管理权的传承出了问题。比如唐朝中后期,虽然号称全盛,但边远军镇的节度使们都染指军饷,在各自的地盘上横行霸道,干脆成了一方霸主。
长期演化下,这种"内忧"结合当时的外患,终于酿成了震惊中外的安史之乱。国家从此分裂,统一大业也就形同虚设。
(2)两军对垒粮草遭窃
当然,更多的情况下,后勤线被断还是外敌的阴谋所致。它们往往盯上我军的粮仓,也就是"粮草线"上最致命的环节下手。一旦粮仓被歼,整个大军就会陷入绝境。
对于中国古代军队而言,粮草遭窃简直是天大的耻辱。所以围绕粮仓,往往发生大规模殊死搏斗。就连久经沙场的名将,陷入这种情况时,内心也必将扑朔迷离。
2.内奸潜在国难穷兵黩武
更糟糕的是,粮草易被贪墨之徒摆布。这是任何一个时代都难以避免的,古代统治者面临的巨大考验。
(1)权贵窃国惯偷粮草
在军中,贪污就是吃空饷和盗窃军资,而盗窃军资里最容易买通的就是粮草。大多统治者上位后,都曾痛下猛药惩戒这等狼子狗卷贪污分子,但从未彻底除根。
(2)权力膨胀阻漫长征途
必须承认,这是由古代社会那种高度集权所导致的。中央集权越是高度,窃国现象就愈发严重。因为王朝基业曾经靠武力夺得,所以等到一旦统治稳固,各级权贵往往也就疏于约束自己,滥用职权,大肆骄横。
再加上后期军阀割据,到处是一盘散沙的乱局。各地区也因此经常粮尽援绌,军粮也就成为勾心斗角的工具。
五.粮草枯竭生灵涂炭血淋漓
由于这些原因,古战场上因粮困引发的悲剧比比皆是。不仅食指糜烂,就连活人恐怖地吞食亲人尸体,也曾屡见不鲜。任你威武雄壮,终归难免一场惨淡收场。
1.从屯田到杀人充饥的惨剧
(1)愁云惨淡暗香消
诸葛亮七次北伐,最令人扼腕的就是第五次。那一次,前线军马陷入极度的粮草断绝之中,士卒们长时间只能靠啃生马皮度日,终于食草尽失人性,杀人食人活吞生肉的悲惨事故纷至沓来。
主力大军这般断崖式下跌,何谈气概?何谈尚武?一切荣誉都已化作灰烬。也难怪,敌军在那之后,见我军残兵败将时,就坐地而狂,斯文扫地。
(2)江山犁耕再起高楚
展望历史长河,士卒和将领们在征战途中所遭受的这些苦难,不过又何止一桩两件?不过岁月漫长,终有盼头。比如说蒙古南侵时期,赤地千里的燕云十六州便先后沦为阵亡地,惨重程度触目惊心。
直到1万多年后,有识之士在那块"白骨荒原"上站稳了脚跟,借助开垦农田的勇气重新建设家园,才算赎回了生机。
2.残酷的胜利代价
(1)中流砥柱生无可恋
在这种粮枯之难面前,虽说战场上的帅印,也许是"由我主张"。但到头来所有的统帅,同样也只能含羞自缢,妥协于无奈的残暴现实。
那几位才华横溢的谋主,比如诸葛亮、呼延灼、来护萨等,在他们的生命中,也曾有过风华正茂,志在科尽杀戮,扫清一切障碍的青春岁月。
然而命运最后却是把他们一个个流放到人间地狱般的战场上,以至于活活把他们折磨得生不如死,才罢休。
(2)有诗赖言无诗赖身
更何况,那些最终投降的将士们,在绝境中做出了多少不堪回首的丑事,又有谁知晓?有机会回乡后,他们又如何在身边人面前掩饰遭受的屈辱和羞愧?
连范曾都有"铁马秋风大散关"的诗句,成为后世流芳的千古话题,可那实在是刀笔太过生花,和现实相去甚远。有多少人是疯疯癫癫地扑向绝境,最后又无论行止,潦倒返乡,只能窝阁终老,再无出头之日?
结语
总的来说,古代战争中粮食的消耗是巨大的,它不仅是士兵战斗力的保证,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。因此,在古代,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”成为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,凸显了粮食在战争中的重要性。
发布于:天津市